中州路第一小学《篆刻进校园项目》工作汇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市艺教委篆刻专业组《关于开展篆刻艺术进校园的工作通知》,我校结合学校实际,逐层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篆刻艺术有机结合,扎实推进篆刻进校园项目,提升全区广大师生人文素养,陶冶艺术情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工作初见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健全,齐抓共管
为保证此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由柳敏姿校长为组长,教导处及国学课程组为成员的“篆刻进校园项目”领导小组,从统筹协调到具体操作指导都为篆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小组人员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元化活动的开展,扎实有效的做好强篆刻特色项目。
我校的陈斐老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课程执行力强,平时热爱篆刻艺术,是我校篆刻社团的教师。学校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助力篆刻专业教师的培养,不仅让陈斐老师参加艺教委叶开江老师主持的篆刻专业培训,还请来了二中心小学的资深篆刻学科带头人郭维亮老师做专业指导。李丽老师是学校资深的书法教育老师,曾师承著名书法教育家陈小康学习书法,还跟随复旦大学童芷臻教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估计装帧,李丽老师除了担任高年级书法教学,还开设篆书技法社团课程;如此一来,为学校为开设金石方寸社团课程,为篆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力上的保证。
学校在人力、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篆刻课程建设,先后组织项目组教师赴西泠印社采买篆刻类相关书籍、字典,教师篆刻所需工具(印床、刻刀、石料、砂纸镜子、笔墨、印规、拷贝纸、印泥等),学生篆刻所需印床20套,同时我们配备了书法篆刻专用教室,电化教育设备(电子篆刻机),为书法篆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二、打造环境育人氛围
中州路第一小学的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墙面,每一间教室都被赋予了文化符号:临池学书、曲水流觞、简牍陋室、活字印盘、稚书立轴、书文博礼,每一个学生经过或活动的场所,无一不在讲述着中国历史文化故事,吸引着学生去了解,去探寻。同时,学校还建有进行精品书法鉴赏的萃轩,学习书法文化的书苑,探索古籍装帧的工坊,师生切磋学问的耕室,学棋研棋的艺庐。并配置了专用的电子学习平台及电子书包,为传统的文化提供现代化的学习方式。
学校还完成了书香校园文化环境的深化布置,建造了“集墨小筑”文化长廊,成为虹口区“美术场馆课堂”实验校,专门用于展示师生的艺术作品,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三、多元融合促进篆刻项目工作
1.融合书法课程资源,夯实篆刻基础
篆书是篆刻艺术的基础。篆刻家在进行创作时,需要熟练掌握篆书的书写技巧和风格特点,才能刻出精美绝伦的印章。我们充分融合学校原有的书法课程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在篆刻社团成立的同时,专门设立了用于衔接课程的“篆书技法”书法社团,由书法专职教师李丽担纲教学。在社团活动中,教师不仅系统传授书法的基本理论、演变历史,更通过亲身示范和耐心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升书法技能,培养他们对篆书的兴趣和热爱。
2.美育课题与篆刻融合,拓展创新视野
学校注重将美育区级重点课题与篆刻教学相结合。《创新媒材
在小学美术水墨画课程中运用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为我们提供了将篆刻艺术与水墨画技法相融合的契机。篆刻社团经常与水墨社团联合开展实践活动,我们鼓励学生尝试将篆刻元素融入水墨画创作中,既丰富了画面内容,又提升了学生对篆刻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劳育与篆刻相结合,形成特色教育模式
结合了劳动教育与篆刻艺术的一种创新实践。这种融合不仅旨在传授篆刻技艺,还强调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品质和能力,实现劳动与教育的双重目标。学校将篆刻项目内容整合到五年级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中,通过课程整合与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具有特色的劳育融合教学模式,进一步融合推动该项目的创新和发展。
四、成立篆刻社团,实践提高篆刻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篆刻水平,我们成立了“金石方寸”篆刻社团。该社团充分挖掘本校教师资源,邀请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陈斐老师担任指导老师,确保教学质量。同时,我们为社团配备了专用的篆刻场地和工具,保障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条件。
在社团工作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篆刻技法。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在李丽和陈斐等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学生们对印章的审美、功能、用途以及篆刻形式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系统地学习了篆刻的基本理论和技法。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印石和刻刀,还掌握了如何设计印稿、打磨印面以及刻制文字或图案等关键步骤。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成员们的篆刻技艺得到了快速提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一年多来,“金石方寸”篆刻社团在篆刻技艺上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他们不仅精心打磨出了30多枚设计精美、风格各异的闲章,更是创作出了10多枚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韵味的篆刻作品。同时,我们还邀请二中心的资深篆刻教师郭维亮老师进行课程的开发指导与学生作品的点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和更高的艺术追求。
五、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展示平台
把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活动体验相结合,一直是我们寻找和实践的方向。多年来,我们通过学校体艺节的系列活动,把课程的学习从深度和广度中推广开来。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校篆刻教育的艺术氛围浓厚,喜爱热爱书法、篆刻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不但各科作业书写工整,而且行为习惯良好规范。许多社团成员在本次《“探梅寻春”——我心中的梅花草堂》的跨学科学习中展现风采,篆刻完成了各类梅花造型的章,并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与水墨童心社团的同学们共同合作完成了一副水墨画作品。每年一度的“集墨小筑”学生绘画作品展中也经常看到社团成员的作品,向更多人展示了篆刻艺术的魅力。师生、家长和同学们都十分羡慕能加入篆刻社团的小小篆刻家们,他们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大家都连连称赞这些精美的篆刻作品。
开展篆刻进校园项目是一件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学校将加大研究探索的力度,努力把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更好地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更好更快地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一代新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