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菁医疗相关报道-我们能不能一起做慈善
来源: | 作者:上海增爱基金会 | 发布时间: 2017-01-07 | 313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能不能一起做慈善?我捐钱,去救更多肺癌病人!”孝子的提议令医生眼前一亮

唐闻佳 文汇教育 2017-01-03


上海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菁(左二)正在下乡家访。

最少一笔100元,最多一笔300万,上海的医院和患者家属携手发起慈善行动,走进大山给上千贫困人群做肿瘤早筛,因为他们相信,重大疾病对任何家庭而言,都是致命打击,尤其是对那些困难家庭,如果能早发现,对个人、对家庭都意义重大。

2016年12月16日凌晨1点多,民和县,距青海省西宁市100多公里的小县城,气温直降冰点以下。

上海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菁,呼呼地吃下一碗拉面,填饱肚子。6小时前,他还在上海的手术室——结束了当日最后第9台手术就直奔机场,青海有300个病人等着他。

 

这300个病人,都是揣着贫困证的农户,一辈子最远就去过民和县城。赵晓菁带去的这个慈善项目,让他们平生第一次做了肺部CT检查。

这是一个医生和患者家属共同发起的慈善行动,三年来专注做一件事:给贫困人群做免费肺癌早期筛查和后续手术治疗。

 

一个专项基金,一段医患真情

双肺多发结节、右肺毛玻璃样结节……拿着一张张CT报告,赵晓菁表情凝重,农村的早期肺癌比例不低。

赵晓菁的身后,是漫山的胡杨林。

时间好像在这停了,但似乎也没停——留守在村里的人也没逃过现代病的汹涌进犯,糖尿病、高血压、肿瘤。

“别看这儿空气清透,肺病患者却不少——男人吸烟凶,因为生活节奏太慢了,男人们没事就整日蹲在村口吸烟。”也是胸外科医生的杨丽着急地说。

2年前,杨丽来上海进修,跟着赵晓菁。进修结束,杨丽就提了一个要求,希望“慈菁基金”项目能去她的家乡民和县。

杨丽看重的这个基金,在干一件特别的事。





2013年,有个孝子为救疑似肺癌的母亲,遍寻名医,结果赵晓菁凭借精湛的医术,保住了这个患者大部分的肺功能。老人家恢复得很好,孝子屡次想谢赵晓菁,均被婉拒。

“我们能不能一起做慈善,我捐钱,去救更多肺癌病人?”孝子的提议令赵晓菁眼前一亮。

他回想起自己刚独立收病人时,遇过不少看不起知名专家的穷困病人。这些肺癌患者和家属,从经济到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穷苦的患者每天以泪洗面,没钱的家属晚上就睡在楼道里,为了省钱不吃饭。

赵晓菁看着不是滋味,有时会把家属叫来,塞个三五千元,嘱咐他们交掉住院费,余下的补补身体。

“如果成立基金就能帮到更多人了!毕竟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基于这样朴素的心愿,2013年,中国民政部下属增爱公益基金会新增了一个慈善专项基金,取名“慈菁基金”。

慈,儿救慈母之意;菁,取赵晓菁的菁字。

这是为了纪念这段医患情,也拉开了“慈菁”的善行。

去晚了,一切都是杯水车薪

 

那位孝子最初拿出的300万,是“慈菁”第一笔启动资金。3年来,“慈菁”走进山村,给近千名贫困人口做了免费肺部CT筛查。

如今,“慈菁”还有370万,这背后是大量患者聚拢而来的善意。


民和县中医院,经过初步CT筛查的300名贫困人口里,一些需要进一步确诊的疑似患者赶到医院,赵晓菁将向他们解释病情以及后一步的筛查计划。

赵晓菁在患者中口碑好,患者、家属在得知“慈菁基金”后,出于对赵晓菁医治之恩的感谢,更感念于这个有意义的慈善事业,纷纷掏钱捐资。

其中最少的一笔善款,是100元,一个老太太捐的。

“赵医生,我很为慈菁基金的故事感动,我想捐点钱,不多,100元行不行?”老太太曾是赵晓菁的患者。

“当然可以,我们欢迎所有的善意。”赵晓菁说。在他看来,基金的每一分钱都很珍贵,来自无数患者的最大善意。这也是为什么从基金成立之初,他就坚持钱“要用在刀刃上”。

赵晓菁眼中的这个“刀刃”,就是肺癌早期筛查。

作为胸外科医生,每天埋首手术台的他心里清楚,我国肺癌发病率逐年在升高。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原因,据统计,我国肺癌发病率每年增长26.9%,过去30年间,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

“如果早期肺癌患者得到早诊、早治,花费5至10万元就能解决难题,可一旦到了晚期,花费50到60万,也只能维持1到2年的生命!”

赵晓菁说,即便拥有精良的外科技术,凭借一己之力终究无法帮助许多人,但如果把有限的善款用于肺癌早期筛查,就会让更多人受益,让更多贫穷的肺癌患者改变命运。

民和副县长王明芳,对这个想法有更切实的感受。

 

 “民和是国家级贫困县,因病致贫占总贫困人口的23.6%。走进这些风雨飘摇的家,你会发现,政府给什么都很难——几袋面?几百元?都改变不了什么。

我们真心想做早期筛查、预防,不然等疾病发展到中晚期,就会给家庭造成毁灭性打击——去晚了,怎么帮都成了杯水车薪。”

王明芳说,“慈菁”贫困人群早期肺癌筛查启动,对当地“精准扶贫”工作无异于雪中送炭。

 

帮扶,理念提升比物质有时更重要

2014年,赵晓菁和同事们注意到,能来上海看病的患者,经济条件都相对来说有所改善,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贫困老区山清水秀,但肺癌筛查的阳性率不低,这点让赵晓菁挺吃惊,也催促他和团队快点走出去。

 

“慈菁”这两年去了山东沂蒙、河南安阳、新疆等边远地区。走得越深,他们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在山东和河南,“慈菁”确定了几名疑似早期肺癌患者,但当提出安排免费手术时,都被拒绝了——患者认为自己没有症状,怎么可能得了肿瘤?!

赵晓菁(左一)与民和县中医院院长白海东下乡家访,向参加肺癌早期筛查项目的老农解释病情与后一步筛查、治疗计划。

“肺癌早期是没有症状的,等有症状了,往往就是中晚期。”这个在大城市早已普及的常识,却远没有敲开山区人们的头脑。

这其中,还包括当地医生——当农户拿着检查结果去“求证”时,卫生知识陈旧的当地医生也认为“不用开刀”。

“扶贫,除了物质帮助,理念上的提升更重要。”增爱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感慨。

也因此,“慈菁”开始致力于培训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生。赵晓菁说,培养更多医护人员投身这项救助贫困肺癌患者的事业,基金才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赵晓菁也非常关注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2015年,“慈菁”资助经费用于肺癌患者参加上海癌症俱乐部“康复训练营”,让患者走出苦闷,重拾欢乐。

与此同时,“慈菁”还在落实很多事,安排青海的初筛疑似患者进行2毫米CT精查,联系当地医院安排后续手术场地,同时推进河南、新疆、山东的筛查项目。

 

赵晓菁与“慈菁基金”的故事传开后,有人说,这代表着许许多多医者希望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朴素愿望。

但在仁济医院,医生们最初对“慈菁”的报道却很有顾虑,担心社会上的人“逆向思维”,认为医生原来可以收这么多“红包”。于是,这个大爱故事默默地推进了3年,少人知晓

 

这哪里是收红包?!这分明是大家对这份爱的事业的支持,是相信这个医生,然后愿意跟医生一起去帮助其他有缺陷的人群。在医患关系如此微妙的当下,这样医患同心的故事,实在让人感动。”有爱心人士为“慈菁”打抱不平。

是呀,这是医患之间最大的默契与美好。

赵晓菁十分感念这份来自患者的善意。

“从医20多年,我第一要感谢的就是患者,因为他们,让我认识到人世间的痛苦与爱。人生旅程,我们会错失很多,但要相信,有爱、有善,有温情相伴,这个项目会一直走下去,开花结果。”他说。